
成都万谷智慧产业园(CEC784·万谷智慧产业园)作为旧厂房改造的典范,其标杆意义体现在工业遗产活化、产业升级、智慧化建设及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度融合上:
一、历史传承与创新转型的标杆
1.工业遗产的活态保护
园区依托1950年代苏联援建的国营锦江电器厂(784厂)旧址改造,该厂曾是“一五”时期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之一,承载国防军工雷达生产的工业记忆。改造中保留“一五”时期工业建筑美学特征,如苏式厂房的立面结构,将“生产车间”转化为“文创加速器”,实现工业历史与城市记忆的延续。
2.功能再生的创新路径
摒弃大拆大建,投资7900万元对5.4万平方米旧厂区进行功能再造,紧扣成都市“中优”政策导向,成为老旧厂房发展新产业的标杆案例。
二、产业生态重构的标杆
1.产业定位精准化
聚焦“数字新媒体(TMT)+文创”融合产业,规划六大功能区:文化产业加速区、TMT孵化区、研发区等,形成“文创+科创+园区+”生态链。截至2023年,入驻企业达172家,产业聚合度高达98.63%,吸引6家上市公司及62家优质企业,注册资本超30亿元。
2.创新企业培育体系
通过产业加速、政策匹配、孵化服务(如成华区青年创业园支持),培育专精特新企业,例如新材料、机器人领域企业,推动“工业锈带”向“创新走廊”转型。
三、空间改造与智慧化建设的标杆
1.智慧园区全场景应用
集成物联网、5G、AI技术构建“智慧大脑”,覆盖能源管理、安防监测、智慧停车等场景。与东郊记忆艺术区共建“1+1+N”三级管理体系(1个功能区智慧大脑+1个样板间+N家企业联动),实现区域互联互通。
2.绿色更新与社区融合
改造中保留78亩厂区绿植基底,增设创意街区与配套服务区,将封闭厂区转化为开放共享的产城空间,提升环境品质与人才吸引力。
四、区域协同与政策赋能的标杆
1.功能区联动发展
作为东郊记忆艺术区“智慧样板间”,与龙潭工业机器人功能区形成产业互补,承接电子科大等高校资源,推动“文商旅城”融合。2022年获评“成都市市级文创产业园区”,跻身区域核心增长极。
2.政策与资本双驱动
成华区提供“中优”政策支持,配套青年人才驿站、产业教授计划等,吸引6万名“蓉漂”青年入驻,形成“以产聚才、以才兴产”闭环。
五、全国旧改示范的普适价值
1.模式可复制性
其“历史保护产业植入智慧赋能”三级改造模型,为同类项目提供范本。例如:
产业选择:锚定区域优势产业(如西南文创与电子信息);
改造策略:平衡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;
运营机制:政府企业社区协同治理。
2.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
空间利用率达98%,年产值突破30亿元;同时成为工业旅游节点与市民文化地标,实现经济增值与集体记忆重塑。
万谷智慧产业园的标杆意义,在于将“工业遗产”转化为“创新资产”的系统性实践:
历史维度:以最小干预保留工业美学,延续城市精神;
产业维度:构建垂直聚合的科创文创生态链,激活区域经济;
技术维度:首创智慧园区三级管理体系,引领旧改数字化标准;
政策维度:成华区“文商旅城融合”战略的旗舰载体,为全国工业区更新提供“成都方案”。
其经验证明,旧厂改造不仅是空间再生,更需通过产业赋能与智慧治理,实现“记忆之地”向“未来引擎”的跃迁,为后工业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样本。